汉川保护“非遗”家底 留住美丽乡愁

近年来,汉川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着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申报、保存、宣传、传承、弘扬等工作,并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让传统“非遗”项目重获新生。其中,汉川善书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马口陶器烧制工艺、汉川荷月手工技艺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黄良辉故事、山乡腊八豆进入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汉川市级名录有12项(孝感市级以上5项含其列),分别是刘家台狮子、汉川民歌、蚌壳精、何三麻子故事、柳炳元传说、汉川斗笠、纸马。

2017年汉川市非遗中心在该市各个乡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挖掘了29个非遗项目,如脉旺酥饼、虎头鞋,垌塚抬故事、新堰地狮子、新河糖画、回龙渔家乐锣鼓等,为今后的逐级申报工作打下了基础。

汉川善书乡间受捧

这几天,汉川市南河乡附近的乡亲们都会赶到南河乡龙燕村去!干啥呢?听汉川善书!

一段汉川善书,一个曲折故事,书中的悲欢离合,听得乡亲们泪眼汪汪!

73岁的何正奇家住南河乡何大村,因为腿脚不便很少出门,听说龙燕村有先生在讲善书,跟乡亲们一样,何大爷每天准点到场!因为不愿错过精彩情节,一上完厕所,何大爷又迅速地回到了座位上。

“讲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我回去要讲给孩子们听,要行善积德,做好事,要一代代往下传,现在的伢们太娇生惯养了!”何正奇向记者道出了听书的原委。

台下的观众入了迷,台上的说书先生也来了劲!一段哑男告状的故事,经过几个人的默契说唱,动情时让人大笑,曲折时又让人悲痛!

这不,听到剧中父亲为救二叔上省城告状后,继母随后就将两个子女扫地出门,无奈之下,幼小的儿女跑到生母坟前跪地哭泣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大妈抹起了眼泪!故事环环相扣,悲欢离合轮番上演,一段善书讲到最后,正义得到了伸张,恶人得到了恶报,乡亲们也从书中体味到做人的根本。

“用这种书中的一种哭啊,唱啊,说啊,不光教育老的,老的回去好教育子孙后代!”村民肖婆婆说道。

汉川市非遗中心抓住民俗习惯,每年春节至五月中旬下乡巡回讲台书,经常是每到一处都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每年正月至5月中旬,汉川善书宣讲团在马口、分水、南河、城隍、湾谭等地免费巡演120余场,有的地方每场演出观众达2000多人,远远超过了电影、歌舞下乡演出的观众数。

汉川善书是目前汉川市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上,汉川艺人将积德行善的理念融入当地楚剧当中,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欢乐腔、怒斥腔等13种表现形式。在宣讲过程中,通过宣、讲、答、对等,活灵活现表现故事情节,受到群众欢迎。在周边善书逐步消亡的时候,汉川善书一脉独存,并一骑绝尘,与黄陂花鼓,阳逻高跷一起被誉为“湖北三盛”。

大学生来汉川学做马口陶

除了善书,马口陶器烧制工艺、汉川荷月手工技艺也顺利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汉川马口镇窑新村,马口陶制作技术的唯一传承人胡圣幼就住在这里。狭小简陋的屋子里,胡老正聚精会神地雕刻着一个八仙坛。他眉头微锁,眼神专注,手起刀落,每一步都精准利索。

“拉胚首先做形,把花样上了之后就可以刻花,搞精致一点,可配置一些故事情节,如天仙配、三打白骨精等。随后就上釉,再晾干,晾干了再进窑,再烧,这就成功了。”胡圣幼向记者介绍。马口陶采用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土质细腻密实,地底下一米处就可以挖取,资源十分丰富。陶土配好干燥后就可以开始拉坯。陶坯在胡老的手中像变魔术一样,从拉坯、造型、修整到切坯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接着,就是最考验陶艺师傅的一步——雕刻。

“马口陶最重要的是雕工,也是最厉害的,这非要凭眼力。刮花的地方,下刀要十分细致,不然的话就前功尽弃。”胡圣幼强调重点。

马口陶以小器型居多,一般是坛、壶、钵、罐等民间器皿,制陶艺人都擅长信手挥刀,在坛面上飞快刮刻出花卉人物。为了使陶器看起来古雅而不失精致,老胡在双层空雕技艺上狠下了一番功夫。

“先把里面的一层把它搞好,然后再搞外层,外面的搞好之后再雕刻,这是个难度大的。它不能用模子,完全靠毅力来雕刻,整个做下来得两天时间。”胡老介绍道。

民间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讲的就是制陶最后一步——烧窑。在1150摄氏度的炉子里烧制,不同的窑,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火候,不同的水质,都会影响陶器最后的定型。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马口陶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2002年前后,马口陶瓷股份公司宣告破产,其他窑厂也纷纷倒闭。在窑新村党支部书记的指引下,记者一路向南,“杨家窑”“喻家窑”之类的地名赫然在目,成堆破碎的陶片可依稀看得出当年家家烧窑,人人刻花的繁忙景象。

“我们窑新村杨家窑以前是很辉煌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要重振辉煌,把它传承发扬。”马口镇窑新村村党支部书记刘传福向记者介绍。

这几年,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民间陶器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收藏者的新宠。从17岁到77岁,一直默默制作马口陶器的胡圣幼以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不少陶艺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在村里的支持下,胡老正筹谋着建一个大一点的陶艺工作室。

“这些年,经常有湖北美院、湖北工程学院,还有一些学院派些学生来找我学制作陶器。我很高兴教,希望这些大学生能把马口陶制作技艺传下去,发扬光大。我爱好制陶,只要我身体健康,我就会继续做下去。”胡圣幼兴奋地说道。

2008年3月,马口窑址入选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为落实省文物局关于推行文物安全保护的相关要求,汉川市政府和乡镇场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推行文物安全目标责任制,马口窑的保护和技艺传承正逐渐步入正轨。

(作者:刘晓平 李绍斌 倪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