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双溪印象

文/严  灏

  田野里,那一大片麦子渐渐黄了,一阵风吹过,卷起金黄的麦浪,骄傲的向人们显示丰收就在眼前。偶尔,有几只小鸟在麦田上空飞来飞去,翩翩起舞,婉转歌唱。远处,早已干涸的牛蹄支河,逶迤的身躯朝着南方的汉江而去,两岸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让人遐想,百年以前牛蹄支河上船来船往无限繁华的景象。

田二河,古称双溪,又名二河。古牛蹄支河流经此地时分出两条岔流,一条向西曰重石河(界牌河),一条向东曰皂港河,“双溪”、“二河”由此得名。据说,明朝初年,有田姓人家在此设立客栈,为南来北往客人提供方便,热情周到,诚信开店,生意兴隆。渐渐的,小镇被冠以“田二河”而声名远扬。千百年来,双溪、田二河、二河皆可称谓古镇。

古牛蹄支河是汉江分出的一条岔流,从天门岳口镇牛蹄口流出,经干驿至界牌入汉川境内,复经田二河、张池口至脉旺嘴返汇汉江,曾经水势汹涌,润泽两岸沃野,历史上是汉江重要的北派岔流。古代水路交通发达,船来舟往,由古镇出发,上可达荆襄大地,下可至武汉三镇,左右逢源,占尽地利之势。古镇地处汉川西部,西接天门干驿,南望沔阳仙桃。明清至民国时期,双溪古镇成为天沔汉三县货物流通、商业往来的繁华集镇,是当时三县最大的丝花收购集散地。每到秋收交易时节,盛满丝花的大小船只停靠岸边,远远望去一片雪白,似天上云朵,人们便称之曰“银河”。从那时起,“银河”成为人们对古镇的赞誉,跟本县的另外一个地处汉江边的古镇马口,并称“金马银河”,为本县历史上两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民国后期,天门牛蹄口因为防洪堵口而逐渐淤塞,汉江分出来的水量日益减少。解放后,六七十年代湖北省大兴水利建设,开挖汉北河,疏浚天门河,改造汈汊湖,许多河流截弯取直或改道,上游来水全无,牛蹄支河渐渐的干涸见底,风采不再。从此,人们只能凭看河堤两岸绵延分布的村落,星星点点的堰塘,长长斜斜的码头,想象往昔曾经水流湍急,舟帆鼓动,桨橹摇曳的万千风景了。

夕阳西下,我漫步在古镇的大街小巷,想要寻找她千百年沉淀下来的遗风余韵。

两条长长的街道依然流露出往昔的芳华。青石板铺成的老街早已被水泥路代替,一条垂直于古牛蹄河道,从过去高高的船码头由西向东延伸;另一条与古河道平行的南北展开,十字交叉地方是古镇的中心。街道两旁,已经是三层四层的现代楼房,结构紧凑,店铺密集:服装店、百货店、钟表店、理发店、照相馆、铁铺、餐馆,继续开门做着自己的生意。走在安静的老街上,看那深深的店铺,依然可以想象过去“前店后厂”繁忙的模样。据《汉川县志》记载,民国后期,双溪古镇有商户190余家,比县城商户还多出一倍,50%从事丝花行业,街上蚕茧局、杂货铺、作坊、当铺、酒馆、会馆、武馆极为兴盛。那时,街背后还建有鸡鸣寺、祝融宫、天主堂,为附近居民精神寄托的场所。几十年前,街上也曾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街道两侧还有几条窄窄的小巷,穿过小巷,还能发现些老宅子的痕迹:青砖黑瓦,青色石板,长的石槛,方的石础,圆的石磨,零零星星散落在墙脚根、大门口,无言的叙说着历史的记忆。

水路交通的便利带来古镇经济的发达,发达的经济促进文化的繁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镇过去那些商贾巨富或者平凡人家,兴办私塾,教化子弟,知书达礼,蔚然成风,历史悠久。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671年)进士周嘉谟,祖籍二河,后居干驿,官至户部、吏部尚书,应为当时古镇寒窗苦读士子楷模。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天门净潭人蒋立镛中得状元,他的成长地净潭乡与双溪古镇一衣带水,村村相望,两地中心区域相距不过十几里地。遥想两百年前,状元及第消息传来,蒋立镛村子里一定是鞭炮轰鸣,锣鼓喧天,家家喜气洋洋,人人兴高采烈。十里八乡的上空彩云笼罩,一派祥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时间,学而优则仕、尊儒重教之风在古镇渐渐日盛。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古镇三坊四巷里的书院会馆、宗族祠堂积极开办起了新式学堂,传播新式教育。一些有识之士还走出国门,赴洋留学,归国后投身革命滚滚洪流之中,成为中国革命时期的风流人物,如:“辛亥志士,抗日英雄”向岩,曾任孙中山秘书的冯亚佛,参与谋划“西安事变”的匡厚生。解放后,这些学堂成为人民政府兴办学校的最初选择,即现在田二河中小学校的前身了。今天,古镇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大街小巷能够吟诗撰联赋文的人比比皆是;尊师重教风气代代相传,家家户户重视培养孩子教育,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考入高等学府,涌现出新时期一个个“状元”、“进士”!

古镇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二河三蒸”鼎鼎有名。江汉平原,沃野千里,鱼米之乡,田二河地处天沔汉三县交汇处,古牛蹄支河在此分支奔涌流淌,四通八达,千年古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清末民初,古镇丝花交易鼎盛,商业繁荣,镇上建有“江西会馆”、“福建会馆”、“鄂城书院”、“咸宁武馆”等等,汇聚天南地北人物:经商的,求学的,习武的,行医的,为官的,远征的等等。春花秋月等闲度,潮起潮落几回回。八方来客使古镇饮食文化海纳百川,撷采众长,“二河三蒸”是古镇美食中的杰出代表。

“二河三蒸”源于“沔阳三蒸”而又独具特色。“沔阳三蒸”据传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友谅(沔阳人)在攻陷沔阳县城后,其夫人亲自下厨,别出心裁的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以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熟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将士喜爱之极,从此“沔阳三蒸”自湖北一带传遍开来。

二河古镇紧邻沔阳,勤劳智慧的二河先民继承和发展了“沔阳三蒸”的做法。“二河三蒸”十分讲究蒸菜的技法,即清蒸、粉蒸、泡蒸三种蒸菜方法。清蒸主要对象是甲鱼、青鱼、鳊鱼等鱼类,食材必须鲜活,现杀之后抹盐、姜及部分佐料,用旺火蒸,熟后再淋油加佐料,其味肉质鲜嫩、不油不腻;粉蒸是将食材拌上米粉及姜、蒜等佐料,用旺火“干蒸”,鸡、鸭、鱼、肉、蔬菜皆可,其菜味足味长;泡蒸则将食材和佐料泡油一次蒸熟,其菜回味绵长。由于清蒸、粉蒸、泡蒸的方式不同,对时间、火候、用料极为讲究,蒸出来的菜味道、色彩迥然不同,实乃上乘之美味佳肴。最有特色的是泡蒸,以二河本地优质稻米自制的米醋调味后淋入蒸菜之上,味道独具。故有美食家题诗赞曰:“一尝有味三拍手,十里闻香九回头”。

古镇是汉川红色革命的沃土和摇篮。1925年,董必武派共产党员向日升回家乡田二河筹建党组织,迅速发展了党员八名,第二年成立党支部,建立起汉川历史上第二个共产党组织。1931年,中共田二河区委、田二河苏维埃政府成立。1932年,贺龙率红三军转战陡埠,夜宿一夜。1939年至1949年十年间,中共天汉地委、县委机关、爱国民主政府先后驻地陡埠头。1940年,美国进步女记者史沫莱特闯过重重封锁,来到田二河采访,只身深入陡埠头白果树湾一月有余,被中国军民抗日杀敌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她为当时积极主张抗日的国民党汉川县长向岩先生单独拍照,相片留存至今,成为珍贵的史料。1943年春,李先念率新四军五师一部驻扎田二河西北松树湖休整。1948年9月至1949年5月,田二河成为解放武汉、接管武汉的指挥中心基地,江汉军区城工部、中共天京潜汉县委城工部相继在陡埠成立,城工部部长林涯萍(女),是本地陡埠头人。指挥中心基地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地下党胜利接管武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又是一年麦黄时,依然十里米醋香。鸡鸣古刹晨钟已成昨日遥远的歌,街头又一次耸立起春秋高阁,牛蹄支河却再不会饮上汉江清波。转眼之间,我到二河工作快两年了,麦苗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生命的轮回随时光飞逝日久弥新。漫步于古镇大街小巷,行走在古镇乡间小道,思绪总会遨游于九霄云外……


作者简介:

严灏 ,中学高级教师,曾长期担任初中语文教学,现工作于田二河中心初中,从事乡镇教育管理,喜爱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