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的“前沿阵地”(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

道路两旁,黄葛树枝繁叶茂,掩映青砖灰瓦。石墙上,爬山虎嫩芽鲜绿,顽强生长。漫步街边,古朴静谧,这里是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道路末端,嘉陵江畔,便是曾家岩50号,也被称为重庆周公馆。

重庆周公馆门前,有一尊周恩来同志塑像,只见他右手臂挂着衣服,左脚迈开步子,似乎正要匆匆出门。1939年初,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重要机构入驻这里,周公馆成为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之一。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砖木结构的老式院落仿若时光长廊,记录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讲述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

这是一栋三层小楼,木质楼梯很有年代感,踩上去发出“吱吱”的响声。面向外部的窗户很特别,呈长条形,更加隐蔽。

“当年环境险恶。”工作人员介绍,重庆周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右行不足百米,就是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军统特务还在路口开了小茶馆和修鞋铺,日夜监视。在这样危险复杂的环境中,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却从容不迫,在敌人的眼皮下纵横捭阖,加强与进步人士接触沟通,有力领导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馆内照片讲述着峥嵘岁月,“雾季公演”和“香港大营救”两组照片是馆内重头戏,真实记录了我党领导的两次重要文化运动。这也揭示了南方局的重要工作之一,那就是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领导他们深入开展抗日民主文化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重庆革命活动处于低潮,各类行动受到特务打压,气氛压抑。周恩来以话剧为突破口,发起组织雾季公演,让文化界人士先后排演了《天国春秋》《棠棣之花》和《屈原》等剧目。雾季公演持续4年,上演100多部进步剧目,有力推进舆论斗争,团结了抗日统一战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危在旦夕。南方局在中央领导下,积极营救香港进步人士,将他们安全转移到内地,史称“香港大营救”。我党先后营救出数百位文化人士,包括邹韬奋、茅盾、胡绳和夏衍等文化名人,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中国保存了重要文化力量。从一张香港部分人士合影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虽然历经劫难,但他们无比坚定。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兼卧室里,家具十分简陋,但照片上,他们始终面带微笑,反映了共产党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现在的重庆周公馆,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每天有两三千人参观;馆里还积极走出去,开展教育活动,宣讲红色故事。

而在重庆周公馆背后,嘉陵江水汤汤,两岸高楼拔地而起,新的跨江大桥正在建设,一片热火朝天。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01日 16 版)


(作者:刘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