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美好家园(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

“海阳的铁西瓜威力大,民兵英雄模范创造发明了它,麻雀战、游击战、石雷土枪土炮,踏雷绊雷拉雷炸,满山都开花……”在山东海阳赵疃地雷战遗址纪念碑下,95岁高龄的民兵英雄孙纯秀给20多名“小红色讲解员”讲故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民谣《夸海阳的铁西瓜》。

“铁西瓜”指的是地雷,这是抗战时期敌后战场民兵们常用的武器之一。地雷大显神威,地雷战让敌人闻风丧胆。

每每回忆过去,孙纯秀总是动情地说:“有了共产党,才有今天的好时光。”抗日战争时期,海阳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地雷战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游击战争,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和封锁,保卫了胶东抗日根据地。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胶东抗战为背景,以海阳民兵英雄群体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地雷战》,轰动全国。

“海阳是一座具有英雄气质的城市。”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说,“今天,战火硝烟虽已远去,但海阳军民开展地雷战体现出的英雄精神,已深深根植于海阳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续写新的英雄篇章。”

2019年12月26日,海阳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正式开放。基地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力量”为主题,全方位展现海阳党政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弘扬海阳人民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为人先、敢于胜利的精神。“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海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森说。

该基地负责人张真介绍,党领导了海阳民兵抗日武装。1943年地雷战在海阳推广时,有95%的村庄建立起了民兵组织,1945年,海阳民兵总数达到56000人。

抗战时期,在物质极其匮乏、武装力量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海阳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发明地雷30余种,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与日寇的斗争中。“新点子可多了!敌人来排雷,我们就研究出‘子母雷’,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之子于永周说,“先辈们创造性地用石头、葫芦、老鼠夹子、马尾等身边能用到的一切物资制造武器,打击日寇,打出了海阳人的精神。”

70多年前,严密的组织体系、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完整的作战体系,成就了海阳人民战争的光辉历史。70多年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变正在海阳大地上发生。

在海阳市二十里店镇邵伯村1300亩的猕猴桃产业园,嫩绿的软枣猕猴桃苗一天天茁壮成长,曾经的山耩荒地焕发了勃勃生机。2018年,村党支部组织大家办起了邵伯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全体村民持有干股,以户为单位参与分红,实现了全民入社、家家有股。有了合作社这个经济纽带,老百姓心更齐、劲更足了。

提起这些,邵伯村党支部书记宋立元说:“这都是村里党员领着老百姓一锨一锨干出来的。大伙都说,我们重新找回了老一辈战天斗地的精气神。”

在海阳,像邵伯村这样依靠党支部引领创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造福百姓的村庄,比比皆是,探索出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共同富裕的强村富民道路。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海阳加速打造以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等“一港三园区”为基本区域构架的“东方航天港”。如今的海阳日新月异,充满活力。海阳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建设美好家园,开启新的征程。


(作者:肖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