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永庆坊:老树发新芽,活化利用城市的历史记忆

图为广州永庆坊街景。(人民网记者李彤 摄)

人民网广州10月6日电 (记者李彤)站在永庆坊的街上,不远处是骑楼古巷、广彩广绣铺子、沿街跑着的孩子;身旁是摇着蒲扇的街坊老人,说着粤语、聊着家常;飘过的云吞面、猪脚姜、萝卜牛杂、咖啡的香味四溢,让人味蕾大开……

在国庆假期,不少游客到广州西关永庆坊,来这里感受广州老城的心跳,体验城市发展对传承的坚守和对创新的包容。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西关永庆坊曾经是广州最繁华的核心城区,随着城市中心东移,永庆坊建筑年久失修。2016年,广州市对永庆坊提出了“微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对老旧建筑修复活化。

如今,游客们顺着“永庆坊”的牌坊走进街里,低头是麻石路,抬头是黑瓦顶、青砖屋,还有趟栊门和李小龙祖居……大家边走边看,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合影,在朋友圈里“秀靓照”,看着圈群好友的回复,脸上洋溢着笑容。

图为游客在李小龙祖居前拍照留念。(人民网张晓赫 摄)

不少人是慕名来永庆坊的,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走过的地方。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规划建设,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据了解,2015年,永庆片区改造正式开始,微改造“删掉”的是破败,留下的是记忆,下的是“绣花”功夫。经过修葺的永庆坊,既强化了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又保留了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和人文积淀。

城市建设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90后”河南小伙林云2018年在永庆坊开了一家陶艺店,对永庆坊这两年的变化他看在眼里,除了硬件的修葺,更难能可贵的是人文氛围的营造,这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广州人不排外。

“做陶艺讲究环境氛围,这里有着浓浓的老广州烟火气息。现在永庆坊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来参观,也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做陶艺。陶艺是个过程产品,看见大家把对广州的记忆留在一件件陶艺作品上,我心里感到满满的成就感。”林云说。

图为游客在永庆坊拍照“打卡”留念。(人民网记者李彤 摄)

永庆坊的特色还源于对传承的坚守和对创新的包容。如今的永庆坊,在保留旧城肌理和文化的基础上,引入咖啡店、民俗、文创等业态,汇聚了众创办公和文化创意产业。

围绕老城市发挥新活力,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吴青松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永庆坊“微改造”的经验正在全市推广。广州市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历史文化街区26片,人类非遗代表作两项,岭南文化非常丰富。这对于激活城市的历史记忆,进一步活化利用风貌片区提供了发展空间。

“我们通过文旅结合,细化了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城市建设先考古后开发,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成立了市、区两级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组建专家库为城市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撑;实施了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挖掘粤剧、龙舟、舞狮等资源;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在永庆坊片区引进10家非遗大师工作室;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让游客体验老城市新活力。”吴青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