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汉川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通过村企结对帮扶、发展特色产业、密切产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以产业扶贫促进长效稳定脱贫,奏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曲。
工人在元立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做工
村企结对作用凸显
9月25日,北河工业园卉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贫困户颜语戴着口罩、穿着工作服在包装生产线前忙碌。
今年21岁的颜语,家住西江乡前丰村,父母去世,颜语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颜语往年在外地打工,今年六月在乡扶贫办的推荐下到卉谷食品上班。
“每月工资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颜语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像颜语一样,汉川已有2000余名贫困人口在汉川市内企业务工。
汉川有8000多家企业,
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96家。
如何发挥好产业基础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
汉川组织实施“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精准脱贫行动,在纳税前200名的工业企业中筛选实力较强的企业,采取园区乡镇结对、村企签约共建的形式,动员172家工业企业结对帮扶8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目前,这些企业共吸纳198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月工资收入在1800元至6000元之间。
同时,汉川发动园区企业在村办场所、闲置学校开设流动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在韩集乡竹筒村服装扶贫车间,电动缝纫机的嗒嗒声响个不停,工人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有活儿干还不累,现在这样挺好的。”52岁的贫困户黄先进乐呵呵地说。
目前,竹筒村服装扶贫车间在岗职工40余名,其中吸纳贫困户6人就近就地就业。
北河工业园卉谷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装箱
北河工业园现有服装、食品、物流等企业320家,园区与西江乡结对后,已先后在4个贫困村设立流动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员50余人,其中贫困户12人。
产业扶贫,立足实际、找准路子是关键。汉川企业带贫成效明显,托举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走进西江乡大桥村苗圃基地,成片的栾树花开正盛,色彩斑斓。
“共种了4300多株,已经长成可以卖了。”望着长势喜人的栾树,村党支部副书记曾水文脸上露出了笑容。
大桥村是汉川市贫困村,全村共有268户1295人,其中贫困户9户22人。2018年8月,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投入15万元流转35亩土地建成苗圃基地。
“今年已经销售1500株,其余的明年春季可以销售完,预计能赚17万余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曾水文介绍,苗圃基地锄草、整枝、下肥等还吸纳村里贫困户就业。
61岁的贫困户李国华,爱人患病长期卧床,家里主要靠6亩田和李国华打零工维持生活。苗圃基地建成后,李国华在基地做工。“家门口做工,一天120元,很乐意。”李国华坦言。
“我们打算将苗圃产业长期搞下去,将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曾水文信心满满地说。
在汉川,大桥村发展特色产业谋脱贫并非个例。
杨林沟镇引入老板刘四炎,在六抱村及周边流转土地200多亩,发展苗木花卉及休闲采摘产业。目前,合作社已种植樱花、紫薇、无刺枸骨等苗木。
韩集乡方家村2018年4月引进福建客商,成立汉川市罗卜沟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期投资300万元,流转农田100亩,建设大棚52个,种植小番茄和火龙果等。
垌塚镇王畈村的黄桃产业、杨林沟镇柏枝村的花卉产业,也让土地流金生银。
如今,汉川86个贫困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基本做到一村一品,截至2019年底,86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35.74万元。
利益联结多元增收
“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流转费用1000多元,合作社还安排我做工,每月有3000多元,日子好过多了。”9月25日,在南河乡龙燕村元立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龙燕村贫困户章又文一边喂鱼,一边和记者唠起了家常。
章又文今年53岁,妻子何红娥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常年服药,农闲时章又文在附近打零工。自从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章又文的生活有了变化。
“流转土地有租金,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有薪金,一份地能挣两份钱。”章又文乐呵呵地说。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对于现在的生活,章又文很满足。
“流转土地和扶贫基金入股合作社,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全村423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受益,同时贫困户7户12人在合作社实现稳定就业。”龙燕村党支部书记肖新民介绍。
南河乡龙燕村贫困户章又文在元立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做工
无独有偶,南河古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双增收。
韩集乡方家村萝卜沟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土地流转”“合作社+固定贫困户用工”“合作社+临时雇请贫困户用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同时,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9万元。
村里发展产业,怎样联结贫困户?
汉川给出了答案——
所有贫困村坚持“公司+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或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就近用工等方式,实现产业与贫困户利益的有效联结,拓宽贫困户长效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