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英雄战歌,红色记忆!记者走进徐宝珊故居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4月11日,记者探访革命先烈徐宝珊故居。站在徐宝珊纪念碑前,默然拜谒,透过徐宝珊侄子许天杰的讲述,仍可见血火交融的烽火岁月。

徐宝珊,原名许惟豫。1903年生于湖北省汉川县城隍镇许家村。1923年春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在这里,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罢工、罢课等斗争。

1926年春,徐宝珊与一群热血青年,回乡宣传革命主张,组织农民协会,从事工农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他被农民协会选送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徐宝珊由广东辗转回到武汉,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先后担任汉川中心县委执委等职。1929年初,他调任湖北省委巡视员,被派到孝感领导开展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异常艰难的斗争环境中,他抱病坚持工作,组建孝感中心县委并担任书记,开始组织游击队,建立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推动鄂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

从1929年起,徐宝珊先后担任中共鄂豫皖特区委员会委员、鄂豫皖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鄂豫皖临时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鄂豫皖省委委员兼鄂东北特委(道委)书记等重要职务,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11月,徐宝珊代理鄂豫皖省委书记后,纠正“左”的错误政策,注重改变对敌斗争策略与省委其他同志一道直接领导红二十五军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摆脱了被动局面,有力牵制和消灭敌人,寻机开辟新的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遵照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和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徐宝珊带病和省委及红二十五军领导一起,率领部队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由皖西突出敌人的重重包围,艰苦转战鄂豫两省,粉碎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一带,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4月,徐宝珊主持召开鄂豫皖省委扩大会议,决定正式建立鄂豫陕省委,徐宝珊继续当选为鄂豫陕省委书记。

“叔父本来就有肺病,在鄂豫皖地区那个紧张艰苦的环境下,他的肺病一直都没有认真治疗,也没有照料好自己,最后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了。”许天杰说,1935年5月9日,由于长期转战,积劳成疾,徐宝珊病情突然恶化,不幸病逝于陕南龙驹寨(今丹凤县城),年仅32岁。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徐宝珊为了党的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像他这样的烈士还有千千万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人民的英雄。

(编辑:吕艳   编审:周书娥) 

(作者:记者 罗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