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才是对我们扶贫工作最大的肯定。”谈起从2011年分管的扶贫工作,汉川市韩集乡人大主席李文华感慨万千。
韩集乡地处汉川西北部,属贫困农业乡镇,村民以水稻种植和虾蟹养殖为主,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村1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847户、1788人。
10年来,李文华踏遍每个贫困村的田间地头。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真情扶贫解民忧;10年来,他声声嘱咐,句句关怀,换来村民们日渐红火的好日子。
在他和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该乡2019年实现“村出列户脱贫”,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902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通过就业培训、线上线下招聘、亲戚朋友帮助介绍、设置公岗托底等形式全部实现稳定就业;2021年4月13日,李文华荣获“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生人”变“亲人”
“李大哥,快坐下喝口水,休息一下。”在群建村走访,李文华经常碰到贫困户热情问候,这让他很感动。
除了统筹全乡扶贫工作,李文华还是深度贫困村群建村的驻村领导,联系包保3户贫困户。他走进每个贫困户家中,认真摸排详细记录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摸清脱贫攻坚底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
“贫困户李继才年过70,弱劳动力,担任村级公益岗位保洁员工作,每月工资800元;贫困户田铁祥,患有股骨头坏死、肝硬化、肢体三级残疾,在韩集街上经营90平米的“铁祥车行”,纯利润2万多元。”10年多来,像这样的驻村笔记,他写了11本。
“只要有志气、有信心、肯干活、能吃苦,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我们会陪着你们共度难关!”这是李文华经常对贫困户说的一句话。贫困户刘银川家中4人,母亲患有一级视力残疾、儿子患有先天性漏斗胸,妻子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和生病的儿子,一家人靠着刘银川养殖30亩虾塘维持生计。李文华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刘银川申请5万元免息贷款,刘银川将虾塘规模扩大到80亩,每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刘银川对此感激不已,常说李文华是他的“亲人”,帮他分忧解愁。
“旧貌”换“新颜”
“我接手分管扶贫工作的时候,部分村湾未通水泥硬化路,鸡鸭满地跑、柴草农具乱放、白色垃圾随处可见、下雨天污水到处流,那时候深感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通过几年努力,水、路、电、灯、桥等基础设施都变好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提起这几年韩集乡的变化,李文华满心欣慰。
基本农田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覆盖、投入资金230万元智能水表安装入户、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实现路灯全乡覆盖、兴建300平方米以上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7个、村活动广场24个、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拓宽公路、新建公厕户厕、建设“雪亮工程”、沟渠疏洗与绿化……在李文华和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该乡农村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全覆盖。
“以前总感觉扶贫是花架子。看着村里的变化,还真是下了一番苦功!"68岁的嚎口村村民曾三德颇有感慨。
“输血”变“造血”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过一半有劳动力,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除了长期劝说教育,李文华和扶贫工作队决定因人制宜,从产业入手,鼓励他们变成“上班族”或者自主发展产业。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李文华协助乡政府整合资金约600万元,盘活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工厂、合作社建在家门口,有效推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兴建竹筒村服装加工就业车间可提供70个就业岗位、成立方家村萝卜沟小蕃茄公社给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9万元、叶三村皓月众成种植合作社、中新村酒厂解决了4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设置196个扶贫专岗、组织参加招聘会、技能培训……李文华和全乡扶贫干部一起,始终全力推进产业“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做好贫困人口稳岗就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一定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取胜’的精神,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李文华信心满满。
(编辑:刘国海 编审:郭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