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双溪烟雨话石础

文 / 严灏


  步入汉川市田二河镇初级中学的大门,映入你眼帘的是校园“勤”文化广场,广场不算大,约二千多平方米,镶嵌在坐北朝南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广场靠北一半是麻石铺地,靠南一半是堆砌的土丘草坪。“山”形景观石高耸在广场中央,上面刻有“勤无止境”四个大字。苍松翠柏、小叶女贞树、银杏树、桂花树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土丘草坪上,最高处到一石牛,不辞劳苦,奋蹄向前。在石草相接处,有七八个方形石礅一线摆放着,尤显特别。走近细看,应该是有些年头的“石础”了。石础,古代建筑中用以支承柱子的基石。眼前这些石础,大小相仿,方方正正,长和高分别约40厘米,宽约35厘米,青石材质,四周表面流露出岁月斑驳的痕迹。

  问一问这些石础的来历,许多人都不能够准确回答,只是知道它们在校园内很久了。冬去春来,草木枯荣,学生们毕业了一届又一届,而石础们静静“站”在校园内某个角落,岿然不动,目睹了花开花谢,见证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只有几位头发花白的退休教师,简单了解一些它们的来历,会告诉你,1988年学校搬迁至现在校址时,它们就一起举家迁移过来。据说,当初搬迁时还远不止这七八个石础,大大小小应该有十几个呢,是当年老校长坚决要求搬运且保留下来的,这些年摆放在校园某个角落里,默默无闻,栉风沐雨,成为一批批学生课间玩耍、休憩的凳。


  田二河中学旧校址位于何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变迁?细心向镇里的老人们打听一番,得知,田二河中学旧校址在今天镇区南正街东侧,距离正街中心十字路口不过80米远,中学老校园曾经于此30余年。时光前移至1953年,新生不久的田二河镇人民政府最初在此开办田二河小学,几年以后发展壮大变成为田二河中学,70年代在此基础上还开办了“五七高中”。

  解放之初,人民政府为何选在此处开办学校呢?资料显示,1949年以前,田二河是汉川西部古镇,西接天门干驿,南望沔阳仙桃,人口繁茂,经济发达,在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与马口古镇并称汉川的“金马银河”。明清时期,“双溪书院”曾建于此处,招收本镇以及周边县邑乡镇学子来此求学。

  在古代,“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重要的组织部分,发端于唐,鼎盛于宋,普及于明清,属介于官办和私立之间的教育机构。它既是古人藏书修书之所,又是文人士子治学之地,例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宿学鸿儒在此研习授徒讲学,儒生士子在此寒窗苦读,书院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治学聚集场所。田二河古称双溪,汉水北派岔流牛蹄支河流经此地时再次分叉,水路发达,经济活跃,人文荟萃。双溪书院是明清时期天、沔、汉三县境内颇有名气的文化教育场所,堪与当时汉川县城的甑山书院相媲美,亦可称得上古代田二河镇文化繁荣灿烂的历史证明!据本地人讲,明代隆庆五年中进士,万历后期任吏部尚书的周嘉谟,出生于田二河镇,年少时曾在双溪书院求学,汉川、天门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周天官造福桑梓的不少故事佳话。


  春去秋来,时光流转。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双溪书院命运发生重大改变,官府筹集资金,它被改建为皇殿。皇殿,相传为乾隆皇帝巡游江南作准备而建的临时驻跸的皇家殿舍,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乾隆帝终究不曾来过。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皇殿便作为官办驿站发挥巨大作用。驿站,古代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途中暂息、住宿、换马的场所。田二河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扼守天沔汉三县交界之地,明清时期水系发达,交通八方。上接荆襄,下承吴楚,汇集南北,连贯东西,驿站作用十分突出,与天门干驿一道成为汉江流域天汉两县交界的重要驿站。

  据该镇《银河诗联》《银河春秋》史料记载,当时皇殿有前殿、后殿房屋三栋,连同大院共占地四亩半。院内还有八卦楼一座,面积二十四平方丈,高一丈八尺(6米左右),四面翘角,八方楼台,全木结构,布满龙雕,一派皇家风范。高大雄伟,远近闻名。后因战乱纷扰,年久失修,风侵雨蚀,以致荒草丛生,残垣断壁,满目疮痍。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人,镇政府在此开办学校,拆旧建新,数百年古镇文化圣地又现琅琅书声,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世纪70年代,田二河中学本部只开设初中,另选址镇区以东开办高中教育,建起五七高中,90年代停办。1988年,因原校舍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要,田二河中学搬迁至振兴路镇政府南侧。

  斗转星移,岁月如烟。今天,我们漫步在田二河中学校园内,见到的那些大大小小石础,就是明清时期双溪书院、皇殿的遗留之物了。数百年来,田二河古镇教育文化传承绵延不断,如今,昂首阔步新时代,正如教学楼一楼所挂一联:勤立身修文养性风云志,思生睿喻古通今锦绣程。


作者介绍

严灏 ,中学高级教师,曾长期担任初中语文教学,现工作于田二河中心初中,从事乡镇教育管理,喜爱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