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天气状态不稳定,早晚气温偏低,容易诱发年老体弱者和易犯病人群的病症。春季注重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保持饮食、起居、寒热规律平等,而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也是重中之重。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春季日常用水小常识:
一、按需喝水
人的年龄、体质、气候及所处地理位置都会影响对水的需求,比如冬季寒冷,人体所需的水自然少些;夏季炎热,人需要多喝水。喝水的量要因人而异,健康人可通过是否有口干舌燥、大便燥结、尿色深黄等信号来判断。
四个喝水最佳时段:
1、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水,可起到通便、润肠的作用;
2、午睡后,身体消耗了午餐摄入的高能量,易倦怠,在13:00~15:00之间喝一杯水,可起到防止犯困、降血脂的作用;
3、晚饭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膀胱、排肾毒,还可预防胆结石、肾结石等疾病;
4、晚上睡觉前喝一杯水可以养阴,防血稠。这是每天最佳的喝水时段,其余可按需补充。
二、不可大口喝猛水
口渴时,不少人习惯豪饮一番,殊不知如此喝猛水,会骤然增加心脏负荷;吃饭时喝猛水,则会冲淡胃酸,影响消化。少量、多次、慢饮是正确的喝水原则。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咽下,才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另外,患有心脏功能衰竭、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者不宜喝水过多。
三、春天喝水坏习惯:不渴不喝水
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七成人都是发觉渴了才喝水。殊不知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你的身体至少已经流失了1%的水分。喝水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让其参与新陈代谢,被人体吸收,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越不注意喝水,喝水的欲望就会越低,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干旱”。所以,不管渴不渴都要及时补水。外出时手里带上一瓶水,随时喝一口;办公室或家里多放上几个水杯,见缝插针,有机会就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