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黄龙湖时,默念着这个名字,我心里泛起许多想象。我们是炎黄子孙,黄皮肤是我们的标志。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是华夏民族图腾文化的象征。黄龙湖的得名是否与此有关?抑或古时候这条湖里曾有一条黄色巨龙盘踞,所以才被叫做黄龙湖?转念一想,位于一个小乡镇上的湖,即使有如此大气的名字,也不过是小家碧玉吧?及至第一次走近黄龙湖时才明白,我的猜测实在是小觑了它。

黄龙湖位于汉川市马鞍乡中部,东毗邻武汉蔡甸,西与汉江相通,因为是罕见的野生天然湖而出名。时令已到初秋,却如夏天般炎热,我和几位朋友欣然前往。临近黄龙湖时,但见一路芳草萋萋,树木繁茂。从车上下来,眼眸立即被一树树红的、紫的、白的紫薇花所吸引。圆锥形的小花朵,一簇簇、一丛丛,在艳阳下,开得热烈而奔放,宛如夜间城市里璀璨的霓虹灯。一条条杨柳垂下碧绿的、长长的发丝到水面,在风中搔首弄姿,似乎在和湖水调情。湖水澄澈纯净,恰似一面巨大的魔镜,倒映出两岸的树木。树影在波光中招摇着,宛如在唱欢快的歌谣。放眼远眺,湖面波光粼粼,水天相接,一望无际。
坐上游船,沿湖环游。船在湖中劈波斩浪,清澈、碧绿的湖水激起一层层浪花,雪白的浪花翻腾着,飞溅到衣裙上、脸上,凉飕飕的。一只只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中扇动着翅膀,似乎在和我们的船比速度。湖两岸满眼是绿,墨绿的山、葱茏的树、苍翠的草、碧绿的荷------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的绿植如一层层绿云飘荡着,完美地诠释着生机盎然的含义,让我们饱赏了一场绿的盛宴。最惊艳的是层层叠叠的碧荷中那一朵朵盛开的红莲,在晴日丽空下,热烈地绽放,像妙龄女子,亭亭玉立,清新脱俗。让人想起 “聘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的诗句。莲的清香和着凉风在湖面奔跑着、跳跃着,追赶着我们,偷袭我们的鼻腔,让人如饮甘泉,浑身舒爽。
湖面时而开阔,时而狭窄。听说黄龙湖水域面积有5000亩,以前有九十九条湖汊,因湖汊较多,逶迤绵亘 ,每当雨季来临时,汇集八方来水于一身,因此湖水呈橙黄色,犹如一条盘曲的黄龙,故得名黄龙湖。这得名的缘由和我之前的推测有点契合。
当我们坐在船上时,对黄龙湖的迤逦深有体验。船在湖中行,蜿蜒曲折,起伏不平,一会儿穿过一个湖汊,一会儿又穿过一个湖汊,像行走在盘山公路上,一不小心就一个颠簸,我们几次差点摔进船舱里,不得不抓紧船弦。船随着湖面左一拐,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我们展示出一道不同的风景。在九曲十八弯的黄龙湖行驶,宛如在翻阅一本厚厚的画册,每一页都是一幅风光旖旎的油画。因为湖面弯弯曲曲,怎么也望不到尽头,有在壮阔的大海里行驶的感觉。
返回途中,游船慢慢减速,在一个岛屿旁停下来。 绕着岛屿行走,四周绿树环抱,各种各样叫不出名的植物把地面铺了一层厚厚的绿毯。五颜六色的野花星星点点,像一只只彩蝶在飞舞。岛屿不小,上面没有一幢房屋,当然更没有人居住。坐在古色古香的凉亭中,迎面吹来挟裹着荷香的湖风,听飞鸟在林中叽叽喳喳地鸣叫,远眺洒满细金碎银的湖水,近看一对渔民夫妇驾着小舟在捕鱼,恍若置身在瓦尔登湖,走进了梭罗居住的小屋。在这野趣盎然的湖畔,时光似乎停下了脚步,那么和谐、静谧、美好。
黄龙湖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有丰富的自然物产。湖内野鸭成群,鹭鸟栖居,有鳜鱼、黄鳝、甲鱼等多种优质鱼类。这样的风水宝地当然会受到古今中外人们的青睐。
北周至隋唐时期的60年间,汉川县的前身甑山县县城就设在黄龙湖畔的甑山,这里曾是一个县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据史书记载,甑山乃 “地近会郡,乘招浮船,为水陆要欤。” 隔着600多年的迷雾,我们可以遥想,当年的黄龙湖畔一定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尽管昔日的繁华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却留下了一条老街见证它曾经的兴盛。
黄龙湖畔的榔头街狭窄、老旧,却依稀可见往昔繁华的影子。 榔头的蒸鳝鱼至今闻名遐迩,每逢节假日,这里便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十里八乡的人来到这里,只为品尝风味鲜美的榔头蒸鳝鱼。据说,榔头的鳝鱼食材就来自于黄龙湖,纯天然,味道鲜美,独一无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小小的榔头街有好多家以蒸鳝鱼为主打菜肴的餐厅,有的是世代经营此业。在去湘西的那一年秋天,经过这条老街时,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蒸鳝鱼的香味。我和朋友受不了诱惑,当即走进一家店去品尝,味蕾被彻底征服,不禁感叹:“”榔头泡蒸鳝鱼的确名不虚传啊!”
从黄龙湖上岸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喻集村的黄龙湖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办公楼。这是一栋两层楼建筑,浅灰墙壁,朱红门窗,墙壁用纯白条格装饰,阶梯状的屋顶立有尖尖的十字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幢具有欧式风格的房子。原来,它的前身果真是一座天主教堂。100多年前,一位金发碧眼的英国传教士,独具慧眼,选中在这里兴建教堂,传播佛教。走在窄窄的木制楼梯上,在幽暗的光影里环视整个教堂,仿佛看到了先祖们在这里跪拜天主、做祷告的身影,听到了他们虔诚的祈求。然而,无论他们对天主多么忠心,终究没能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点燃革命的烈火,他们才当上了自己的主人。
解放后,这座教堂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一直是原汉川师范学校的校址。昔日的教堂里传出的不再是村民们的祷告声,而是琅琅读书声。一批批学子们满怀热忱从这里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报效社会,这座山环水绕的教堂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

走进位于黄龙湖畔的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首先夺人目光的是耸立在蓝天下的牌楼,雕梁木柱,飞檐腾空,古朴典雅。“黄龙湖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几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沿着两边摆满砖红色马口陶器皿的大道向前走约100米,就可见仿古重建的马口窑,黛瓦灰墙,镂空花窗,正中一扇圆门,两侧各一拱形门。圆门上方悬挂着一咖啡色标牌,上面书有金黄的“马口窑”三个字,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彰显着古意。
解说员练晓桐介绍,马口窑是喻家窑、七屋窑、八屋窑等分布在汉川市马口、马鞍一带烧制陶品的窑口的统称,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湖北三大民窑之一,主要烧制坛、壶、钵、罐、缸、盆、烘炉、尿壶等民间生活用品,且以小型陶器居多,如冬季取暧用的手提炉(当地称之为火坛)、烛台、酒罐、陶枕、泡菜坛,所以马口窑以前又被称作坛子窑。马口陶器的生产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土壤富含钾、钠、钙及铝酸盐的丰富的物质,它适宜烧制坚固耐用的陶器。马口窑烧制成品有桔红、酱红、紫红、紫褐、古铜等五种颜色。鼎盛时期,马口窑陶桌、陶凳曾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蜚声海内外。
站在砖红色的马口窑前,望着窑洞中熊熊燃烧的火焰,仿佛看见了昔日工匠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他们把一件件陶器从窑中取出,再用船只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博沙成器,火旺初心”。其实,那用黄龙湖畔的泥土烧制成的器皿,是有生命和灵魂的,他们不仅凝聚着马口窑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一踏入马口陶研究院,就被浓浓的古韵震撼。高大的咖啡色木质展柜,纵横交错的方格盒里,摆满了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生活用品陶器。它们大小不同,形态各异,色彩有别,每一件器皿无不古朴典雅,精巧细致。上面雕饰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各种图案,有的还配有诗文。丰富的图案寄予了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人物图案多是《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名著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无不活灵活现。匠人们用精湛的技艺、辛勤的劳动刻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既是英雄情结的一种圆梦,也是陶文化的一种传承。
其中,有个明代传下来的泡菜坛子特别显眼,坛口有缺口,上面刻着千古流传的李白的《静夜思》,字迹歪歪斜斜的,还把“疑是”刻成了“一世”,“思”刻成了“诗”,“低头”刻成了“底头”。我猜这一定是位识字不多的工匠刻的。马口窑是民窑,这样的错误,瑕不掩瑜,反而让这些历经风霜的陶器显得更加真实而具有史料价值。民间的就是永恒的。这让我想起了断臂的维拉斯,因残缺而成就了她的永恒。
最让人惊奇的是被称作“鳝鱼黄”的一对八仙坛。造型古拙大方、釉表光亮,釉色凝厚。鳝鱼黄是马口陶釉的颜色,因其和黄龙湖野生鳝鱼的外表颜色酷似而得名。这对八仙坛成于清代,是马口陶的代表作。坛身一尺多高,坛口约八大碗口粗,每个坛子分四面,每面刻着八仙中的一仙。凝神仔细观察,吕洞宾紧握宝剑,张果老手持渔鼓,韩湘子翩然吹笛,何仙姑轻拈荷花,蓝采和提着花篮,李铁拐背扛葫芦,曹国舅怀抱玉板,汉钟离挥舞芭蕉扇。八仙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当我们感叹八仙坛的炉火纯青,巧夺天工时,黄龙湖文旅集团负责人说,这对坛子上的八仙以开光的方式构图,人物比例准确,造型生动,釉面光亮,釉表没有开片,保存完整。八仙是匠人们用刀一笔一划快速完成的,这种技法被称为 “铁笔雕花”,要刻出这样完整雅致,神形兼备的人物可非一日之功。
听着这些专业术语,我似懂非懂。但这情景让我联想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成语。其实,打造出如此精致典雅的陶器的匠人们才是真正的神仙,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奇迹,为后世留下瑰宝,是我们应该尊崇的“神”。
“杭州有越窑,河南有汝窑,河北有定窑,我们要让湖北人也有引以为傲的窑——马口窑。我们要让大众感受马口陶的艺术美,了解民间陶艺精髓。因此,对马口窑进行发掘和保护,对马口窑非遗文化的传承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日常生活中最能得到体现。这对八仙坛现在被一些高校作为学习陶艺的教材。”
谈起马口陶,负责人满怀喜悦、滔滔不绝。他一边说,一边移动着手指。
“这套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情节的泡菜坛子,曾经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这款 ‘状元打马游街’ 系列陶杯,刻画的是状元中举后被赐马游街的热闹景象,象征着湖北经历大战大考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其构图饱满,节奏明快,刀法酣畅,代表了马口陶的最高艺术水平。2021年4月12日,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马口陶在茶展区亮相后,惊艳了所有人的目光。马口陶作为伴手礼赠送给外宾,让各国外宾领略了马口陶的艺术美,感知了马口陶蕴含的荆楚文化------”
听着他饱含激情的讲述,我们被深深震撼,我们的脸上也洋溢着自信和骄傲。
朋友华对叫秋韵系列的坛子产生了兴趣,我凑过去看了看,容器主色调是马口陶鳝鱼黄釉,再配以紫金色泥土,看上去像秋天的湖水变幻的色彩,富有生命律动的意境。还有风纹系列也是她极爱的。富丽堂皇的色彩,富有立体感的陶面,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凤------无一不是惹人爱慕的理由。
马口陶坛子图案精美,敲击时声音铿锵清越,储存食品不易变质,储存酒不易渗漏,因而过去在民间深受欢迎。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汉川、沔阳、天门一带女儿出嫁时,其陪嫁的食品大多以各类坛子盛装,男方彩礼中的酒也用坛子盛装。女儿出嫁后,逢年过节回家看望父母,也要带坛酒,所以,在这一带,以前把女孩叫做 “坛子”,就是与马口陶有关。没想到,马口陶坛子在历史上竟然成为女孩的一个特定称谓,飘着酒香、藏着女儿香。
有人指着刻有花鸟、大喜字的坛子说,像这样的坛子在当时最受喜爱,父母们大都喜欢购买这类坛子作为女儿的陪嫁。或许是受到这一文化习俗的影响,现在的马口陶工匠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们精心打造了一对杯子,名叫“前世今生。”一只是深褐色底子,鳝鱼黄花纹,花纹清晰,凹凸有致,古典大气;另一只是纯白底子,粉红花纹,明亮艳丽。看着这对精巧玲珑的杯子,好像看到一对璧人前世今生不离不弃,演绎着千古爱情佳话。这对瓷杯也寓意着马口陶的前世今生,马口陶的前世是五百年,经历了五百年的修炼,它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沉寂多年后,马口陶获得新生。2008年,马口窑古窑址被列入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名单;2011年,马口陶器烧陶技艺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9月,黄龙湖文旅集团成立。马口陶的今生就像那瓷杯上粉色的小花朵,开在春风里,灿烂无比,惊艳时光。
品种繁多的陶器,色彩艳丽的瓷器,无一不精巧雅致,让人惊叹,让人喜爱。听说以前这一带有十几座窑,每家每户都有几件马口陶,有的甚至用马口陶堆砌成自家的院墙。曾经寻常百姓家家可以拥有的马口陶,如今却只能观赏,不能把玩,更不能拥有,不免遗憾。但愿不久的将来,马口陶能恢复从前的盛况。
欣赏完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马口陶,我们迫不及待想揭开马口陶的制作秘密。踏过一块块青石板,来到马口陶大师工作室,一口口酱色的大水缸,一件件刚刚出炉的陶坯,还有一堆堆本地独有的粘土- - -穿行其中,仿佛听见匠与泥的对话、陶对泥的诉说。
工作室里,有两位陶艺人正在劳作。一个年轻俊秀的男孩正坐在一台机器前面,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在打磨一个陶钵。我们的到来丝毫也没影响到他,他像个成熟老道的老艺人,安静地忙碌着。不一会功夫,他已经打磨好三个。我问这道工序的作用他才抬起头,擦擦汗说,这些初出炉的陶坯比较粗糙,需要反复打磨才能精致、规则、光滑。
说完,他又低头继续干活。白色的机器飞快地转动着,他的一双手像兔子一样灵巧、敏捷地随着机器转动着。我看得有些入迷,仿佛看见无数陶器从这双充满活力的手中出炉。 环视四周,他的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全是各式各样的陶坯。从事这样的劳作,需要极度的耐心细致、安静沉稳。在浮躁喧哗的当今,一个年轻小伙子能够坚守,实属不易。我不禁向这个后生投以赞许的目光。
男孩的对面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工匠,看上去文文弱弱的。他的桌上立着一个大约30厘米高的奶白色椭圆形坛子。他手握一把细小的刻刀,像一位武功盖世的高手,正在坛面上舞刀跃马。他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起,一会儿俯身在坛面上,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他飞刀走线、娴熟自如的样子美极了。我凑近仔细观赏,坛面上清晰可见几条凤的花纹,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他说,雕刻这样一组花纹需要一个星期。一件马口陶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泥、淘洗、练泥、配泥、揉泥、拉坯、利坯、剔花、素烧、上釉、满窑、烧窑等数道流程。制作时要求拉坯与雕饰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停、不能改,要求艺人既会拉坛又能在坛面信手挥刀快速刮刻出精美图案。他轻言细语地说着,我却如听惊雷。原来,一件精美的陶器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完成。每一件出世的陶器都凝聚着数个工匠的心血。这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一代代陶艺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匠与泥的传奇。
经过三年的努力,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有了一定的影响。马口陶大师工作室现在成为学生研学基地,经常有高校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三年来,有许多艺术家慕名前来一睹马口陶的风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教授多次前来观赏陶器,赞之为“中华艺术之魂”、“国之瑰宝”、“艺术之根”、“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马口陶近一年来在湖北省举办的各级各类展会上频频亮相,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川人,我们为马口陶的工艺和文化能得以创新和传承而欣慰。但愿根植于民间沃土的马口陶能成为陶艺界的一朵奇葩,享誉华夏,走向世界。
从工作室出来,参观完蜿蜒如龙、构造别致的喻集龙窑,再沿着青砖砌成的一级级台阶上向攀登,有如行走在长城的城墙上。站在高高的仿古城墙上,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云在头顶飘,鸟向檐上飞。这里的一方天空、一山一水、一角飞檐似乎都见证着马口陶的重生。
当我眺望前方的黄龙湖时, 一只白鸽扑哧着翅膀从青灰色的屋檐腾空而起,飞向了蓝天。马口陶不就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吗?未来的马口陶一定会像这只白鸽一样,飞得更高、更远。

早就听闻黄龙湖畔有一个茶博物馆,那日参观,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晴日丽空下的白墙黛瓦,雕梁画栋让博物馆看上去明亮清爽,古意悠悠。当茶色大门被推开时,一幅秀美的江南风景画便跃入眼帘。
弯弯曲曲的长廊、精巧玲珑的亭台楼阁、瘦、漏、透、皱的太湖石、奇石堆砌的假山、碧水荡漾的小池、郁郁葱葱的绿树、层层叠叠的红叶-----在这里漫步,宛如行走在苏州园林,让你不得不感叹设计之巧妙、布局之精当。
绕山水园林走过一圈,便进入了茶博物馆。刚一踏进门,一股浓浓的茶香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大益普洱茶、正山古树茶、老树生态沱茶、老班章茶王、霸王青饼、布朗山青饼、普洱茶七子饼、 新会陈皮、下关金丝沱茶、普洱茶七子饼------高大的、长长的货架上、地上到处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茶。包装形式也各不相同,圆形的、条形的、方形的、圆柱体的------真正是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边看边叹、边走边嗅,人完全沉醉在茶的海洋里,浓浓的茶香让人如痴如醉。参观完一个1000多平米的展馆,满以为结束了,哪料到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茶展馆,大戏还在后头。
见我们大惊小怪的样子,解说员练晓桐说: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分为茶仓展示、茶席展示、茶修学堂、茶制作流程展示、茶实验室、茶文化报告厅六大主题功能区,其中展示厅包括湖北名茶馆、中国名茶馆、国际名茶馆、万里茶道馆等五大展馆,共收藏有840万茶饼,是目前国内收藏茶品种类和数量较多的藏馆之一。”
她的介绍让我们对茶博物馆的高大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储藏室,我看见了一座紫檀雕刻的人像,慈眉善目,哈哈大笑,左手拖着一个茶杯,仿若弥勒佛。这雕像让我想起茶的鼻祖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正因为神农氏的孜孜以求,茶才闻于周鲁公,风行隋唐宋,渐盛元明清。如今,饮茶成为文雅之风,大众趋之若鹜。我觉得,在这样浩大的茶博物馆应该刻一座神农氏的雕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祖。
博物馆的房屋像迷宫,一间接着一间,你以为参观完这间就结束了,殊不知,峰回路转,穿过一个甬道,后面又藏着一间。走进最后面的茶展馆,起初以为是走入了一个大酒坊。上百个水缸样的棕色坛子呈阶梯状排列着,坛口一律用中国红红布密封着,看上去喜庆又古典。如果不是茶香袅袅,真以为是酒呢!不知道这些盛放茶的坛子是不是马口陶?如果是,岂不是陶与茶最好的结合?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这座亚洲最大的茶博物馆,不仅藏品丰富,整个博物馆的设计也富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曲径通幽、方圆融合、古朴雅致,还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别具一格的是出口处长达几百米的通道,翠竹、青灰墙,每隔几米就有一道敞开的圆形门,当你徜徉其中时,恍若行走在悠长的岁月深处,每一道门都是一圈年轮,烙下了时光的印记。
“好酒不怕巷子深。”这样的幽雅之地不仅吸引了国内众多茶文化专家和爱好者,还吸引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执行主席郭杰等人的目光。2021年5月20日,黄龙湖畔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万里茶道等协作体负责人考察了黄龙湖茶博物馆和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 他们非常看好这里的前景,并作出决定,2023年第九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将在黄龙湖召开。这是黄龙湖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契机,黄龙湖茶文化博物馆不仅将为华中地区茶文化传播提供交流平台,而且将会进入国际视野。
享受完一场茶的饕餮盛宴,再来到茶博物馆中最大的茶室“无间道”,有如步入桃花源。窗外清风徐来,竹影横斜,水波荡漾,在此闲坐品茗,实在惬意。手端马口陶龙纹茶杯,细品如花般散开的普洱茶,望着柔和的光影里闪烁着的“无意间”三个字,我脑海里飞快闪过一些念头。“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我本无意惹惊鸿,奈何惊鸿入我心”------我揣摩着这个具有禅意的名字的来源,求解无果。其实,世间所有相逢都是缘,无意间的遇见有时会成为永恒。
置身如此清幽之地,一些与茶有关的诗句随着缕缕茶香在脑海里翻腾。“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是啊,从喧嚣的红尘中抽身,约三五好友来这此闲坐煮茶,吟诗作画,听飞鸟啁啾,整个人浸泡在茶香里,让茶洗去身心的累赘和污垢,身心就会变得轻盈、纯净。这样清雅安宁的慢时光足以抵御人生所有的寒凉。
薄暮时分,从博物馆出来,秋日夕照中的黄龙湖畔金灿灿的,莫不是上苍在此撒下了一片金子?黄龙湖畔,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如今又赶上了国家大力振兴乡村的好时代。我坚信,三五年之后,黄龙湖一定会腾飞,成为汉江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到那时,一定会有更多人慕名前来赏湖光山色、感受马口陶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茶博物馆的磅礴气象。
到那时,我一定会再来!再听黄龙湖激越澎湃的涛声!
2022年1月24日晚22:20分。寒冷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