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美文 | 汉川斗笠

“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这句顺口溜其实说的是这三个县市人们所戴的斗笠造型工艺的不同。

汉川斗笠的来历,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写的《渔父》一文中,汉川斗笠有2000多年的历史。斗笠的时兴与发展直至清代时,源于汉川湾潭乡三汊村斗笠湾,一个名叫艾先培的人最先想到仿照清朝官员的帽子编制成方形帽子。五方围编,每方九片蔑,对径一尺五,俗称“牛眼睛斗笠”。后来又经过艾云成、周彩庭、刘尼娃等民间匠人的不断创新,这种斗笠尖顶部分开始用铜丝缠绞而成,篾片增加到36片,以白布铺底,细蔑绞边,然后又用桐油反复涂抹,由此精工打造出“晴天阴凉,雨天不漏”的新式汉川“尖绞斗笠”。

下面我们来解读汉川斗笠又尖又绞的含义——尖;出自宋代杨万里《雨中春山》诗句“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  ”绞;出自唐代柳宗元《晋问》中所言“根绞怪石,不土而植。”    尖;代表着汉川人敢为人先,顶天立地一种祟尚顶尖技艺的精神。“绞”更是代表着汉川人在大是大非面前,齐心扭成一股绳,患难与共,众志成城,克难奋进的一种力量。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由汉川人所编织的造型又尖又绞的斗笠,曾经背戴在每个新四军战士身上,用以遮风挡雨,日夜兼程行军。汉川斗笠近背戴在广大劳动人民肩上,陪伴他们起早摸黑、风餐露宿、辛勤劳作。因为有着广泛的需求,湾潭斗笠湾的斗笠 ,曾有过年产量达到三十万顶的高光时期,历史的行程造就汉川斗笠,汉川斗笠效力于汉川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汉川斗笠的造型是汉川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汉川老百姓勤劳朴实的标志物;同时也是汉川精神的集中体现。汉川斗笠为汉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者:王启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