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集乡,隶属于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地处汉川市西北部,东与刁汊湖毗邻,南靠分水,西与中洲农场接壤,北接天门市与应城市,行政区域面积77.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韩集乡户籍人口为41059人。1986年前,属新堰区辖。1987年,撤区建乡镇,将新堰区韩集、横堤、虾集3乡合并,建立韩集乡。截至2021年10月,韩集乡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2019年,韩集乡有工业企业35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4个。
历史沿革:
土地革命时期,横堤区韩集乡韩家集曾经先后三次成为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所在地。
1931年3月,中共汉川中心县委划归中共湘鄂西特委领导,县委机关先后设在叶家集、南河渡、韩家集,直接领导汉川县的18个区级党组织,还辖汉阳、天门、沔阳、京山县和云汉边区区委。
1931年5月汉川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韩家集召开,选举产生汉川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在横堤区韩集乡韩家集,隶属中共汉川中心县委。1931年6月改属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下辖萧家台、麻河、垌冢、杨业、横堤、田二河、里潭、鲜鱼、杨集、西江亭、江家集、叶家集、榔头等13个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汉川县苏维埃政府因湘鄂西省重新划分县界而撤销。
1932年2月,天汉县苏维埃政府建立,驻地先后在横堤区韩集乡韩家集及天门县蒋家场。书记先后由汤耀庭、廖百川、黄志林(现韩集乡中新村人)担任,下辖汉川的7个区委和天门的6个区委。
同年8月,贺龙率领红三军、汉川独立团撤离,国民党反动派对横堤苏区进行疯狂“围剿”,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被屠杀,天汉县苏维埃政府解散,横堤苏区的革命斗争转入低谷。
抗日战争时期,韩集乡韩家集又先后两次成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所在地。
1940年7月7日,由汉川县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汉川县行政委员会,童世光任主席,驻地先后在韩家集、杨业陂。先后隶属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和鄂豫边区行政公署。
1941年12月,经汉川县临时参议会决定改汉川县行政委员会为汉川县抗日民主政府。政府机关所在地设在五联乡韩家集。
此后,在不同时期,汉川县分别隶属天汉县抗日民主政府、川沔行政委员会、天汉中心县民主政府、川汉沔县爱国民主政府等,韩家集再也没有成为县政府机关驻地。
抗战时期的教育
1940年9月,汉川县行政委员会在驻地韩家集,设立了第一所抗日小学,学校全称为韩集乡抗日小学,校址在花篮堤(县庙湾村),校长先后由刘之弼、陶生根,有教学班2个,教员3人。1943年停办。
1942年春,有鄂豫边区政府举办的洪山公学随军转移至汉川虾子沟屈家大湾,学生80余人,常流动于严集、虾集一带进行“游击式”教学,同年9月撤离。
1942年3月,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在湖北随县创办,,其前身是新四军第五师随营学校,李先念任校长。1944年春,抗大十分校随新四军第五师转移到汉川,最初以杨业方家大湾民房为校舍。因经常遭到日伪军的袭击和进攻,流动性明显,被称为“背包大学”。学生60余人,师生全副武装,常随军在杨业长湾、嚎口曾家、虾子沟、方万湾、汈汊湖区一带活动,开展“游击式”教学状态,同年夏随军撤离。
行政区划:
韩集乡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凤凰岭社区、横堤村、南支村、三合村、竹筒村、叶兴村、虾集村、英豪村、振兴村、红庙村、红云村、联明村、永安村、群建村、北支村、窑场村、大房新村、龙堤村。
地理环境:
韩集乡地处汉川市西北部,东与刁汊湖毗邻,南靠分水,西与中洲农场接壤,北接天门市与应城市,行政区域面积77.2平方千米。
▲群建村三留守中心
▲赤韩渠
▲方家村小番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