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垌塚“磨子”

文/樵夫


对于许多地方饮食而言,虽没有鲁川苏粤、浙闽湘徽八大菜系争芳斗艳,也没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群舌之争。但它承载着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一方水土下劳动者的智慧和才智。

垌塚,汉川西北边陲名镇。得益于江汉平原充足的阳光和充沛的雨水,垌塚物产丰盈,摆脱了饥饿威胁的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思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之道,满足舌尖上的享受。“磨子”是垌塚人对一种工具的称谓,是一种竹编、弯木作边,竹条衬底的圆形蒸笼。因其大小、形状颇像石磨,又因其体积大,蒸制内容丰富、厚重,被当地人朴素地称为“磨子”。

垌塚人怀着对食材的理解,不同的食材,用对应的烹饪方法,配以相应的烹饪工具,将食材的美味发挥到极致。根据食者的饮食需求,“磨子”可以选择不同的食材。如蒸肉的磨子,多以红薯、莲藕、土豆等当地出产的地下作物为底衬,五花肉用米粉、食盐、味精、胡椒粉、酱油反复搅拌、捏匀,码在底衬上;蒸鱼的磨子,以宽叶类蔬菜为底衬,鱼类可以是薄片的鳝鱼、稍厚一点的草鱼块、整条黄鲴鱼等,不过在调料中多了料酒和米醋。

磨子放在装水的铁锅上,食物与水隔离,高于沸水的蒸汽传导热力烹饪食物,保持了食物形状的完整。蒸的过程中,鲜味被保留在食物的内部,营养成分也不会破坏、释放、流失,使菜肴有种原汁原味的口感。磨子中的材质在热力的催生下释放出原始的本味,又被佐料诱拐出固有的芳香。蒸熟的食物无须咀嚼的繁琐,肉品入口即化,鱼肉细腻柔软,鱼刺由于米醋的配制,软化而没有异物感。

垌塚磨子是别有诗意的锅。直径大于30厘米的磨子,不同于周边蒸菜的“溜子”,彰显着垌塚人的豪爽与大气。蒸,也是垌塚人喜爱的烹饪方式,有了蒸笼,食物可以保持热度,人们得以享受食物的暖意。体验掀开蒸笼盖子,雾气氤氲,蒸物的香味混杂着笼屉的竹香扑面而来,白烟袅袅中,担起烫手蒸笼,夹一块热腾腾的食物,温饱一顿也算是人生大事一件。

垌塚,一个不大的小镇,富有市井气息,对食物却如此执着享受,追求贴近自然的原汁原味,算得上是精神的贵族。在某种意义上,美食与生活是等同的。磨子,蕴含着阳光、泥土、五谷的芬芳,甚至富含着垌塚人朴素的自然之美。这个略显苍老的小镇,布瓦矮檐,灶台朝街,散发着古老的韵味,传颂着一道菜肴中的人和事。

徐斌,公务员,高级工程师,犯罪心理学学者, 刑事调研员 ,网络文学自由撰稿人。

(作者: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