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尝尝,今年刚下的,咬一口,甜掉牙呢。”辽宁省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村民张学春笑着端上一盘黄里透红的南果梨,“没想到咱这地方还能种出这么好的水果。”
小平房村曾以村办工业发达远近闻名。依托当地铁矿资源,上世纪90年代,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学余带领村民建起了3座铁选厂、一个球团厂、一个铸造厂和一个综合汽车队。到2012年末,小平房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1.8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5万元。
但几年前,小平房村却主动关停矿山转向发展绿色产业。为啥有钱不挣搞转型呢?
“村子富了,村民有钱了,小平房村甩掉了以前贫困落后的帽子,这些不假,但多年采矿让山体破坏了、环境差了也是真。”张学春说。那些年,村里烟囱林立,灰尘漫天,村子周围到处是尾矿矸石堆,山上都是裸露的石头。
2015年夏天,一场暴雨让原本干涸的小河瞬间暴涨,河水裹挟着矸石和黄土倾泻而下,幸亏县里将沿河村民提前转移,小平房村躲过一劫。村前原有一座高百米的小山,因常年挖矿留下了几十米深的大坑,变成了一个大水坑。
这次遭灾给村两委敲了警钟。2015年9月,村两委经过讨论后决定,用3年时间,逐步关停大部分矿山、石灰厂、铸铁厂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这几年正是铁矿石最赚钱的时候,这不自断财路吗?”一些村民不理解,堵住了钱学余家门。张学春在村里矿上打工,收入不错,就是当时堵门的人之一。
“老钱苦口婆心给我们讲道理,说只有恢复生态发展绿色产业,才是小平房村要走的正道。那时不理解,现在看真没错。”
张学春如今种的50多亩南果梨,年纯收入已超过20万元,“老钱说的没错,可比打工赚得多!” 钱学余明白,跟群众光讲道理不行,要拿出行动。被堵门后的第二天一早,钱学余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带着全村的党员上了矸石山,用尾矿砂回填矿坑,覆上黄土整田造地。
后来,几百名村民陆续加入进来。他们吃住在山上,苦干半年,平整出了2000多亩土地。
2016年春节刚过,钱学余就把沈阳农业大学的果蔬专家请到了村里。“咱们这儿山地多,干旱少雨,适合种南果梨。”半个多月考察后,专家组给出建议。就这样,用1年多时间,干部、党员带着1000多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轧沟造地等方式修建高标准果树台田,建成了5000多亩南果梨园。
刚刚种下果苗的第一年,一天一大早,村民彭家山就去敲钱学余的门,“我昨晚看电视说,鞍山几十万斤南果梨滞销了。咱们的果子成熟后,万一没销路可咋办,可得提前想辙。”
“村两委早就商量过这事了。”看着老彭焦急的神情,钱学余很感动。就在这一年,村里通过集体决策,投资修建了10个总储量达500多万斤的气调保鲜库,一下子解决了储果难题。
“鲜梨下来,批发也就每斤1块钱左右,现在有了免费的保鲜库,储存到年底再卖,一斤能卖到3块钱。再加工成果汁或者果酒,又能多挣不少。”彭家山算过细账,“一亩果直接卖掉也就挣1000多元,现在能多收入4000多元。”
走进小平房村新办的集体企业秀源果业有限公司,展厅内用南果梨生产的产品琳琅满目,有果汁饮料、白酒、果酒、冰酒等。“钱主任把大学教授请到村里,手把手教我们种植技术,还筹建了果业深加工项目,生产果汁、果酒等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效益十分可观。”公司负责人孙昌生介绍。
生态好了日子美。如今,小平房村告别了破坏生态的矿山、石灰厂、铸铁厂,新办村企又发展到8个,上缴利税34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800万元。小平房村3个屯881户3167口人,2019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1.5万元增长到2.6万元。
小平房村人没有安于现状,又将生态旅游产业确定为新的发展方向。村里投资1600万元建成的天秀山3A级旅游景区,如今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今后,咱们村将重点发展以农业观光、果蔬采摘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同时建设特色民宿、风情农家院等,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钱学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