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得不能再巧的,去了一趟汉川马口。
小敏忘记了怎么走,给她姐姐打电话,问是不是从卖荷月对面的巷子进去。我一听荷月,蓦地记起在《看汉川》公众号里读过的一篇介绍荷月的文字。
那天看见时,很惊讶,食物的名字这样诗意。荷月,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好听。想起《还珠格格》里紫薇的妈妈夏雨荷,那位和乾隆皇帝在瓢泼大雨中邂逅,一见倾心,而后在漫天飞雪中惜别,再没相见的女子。
我儿时经常去的小街,在汉川最西边,但也还是属于汉川,是不是隔着的汈汊湖太大?这么好的食物,竟然没有传过来。
小敏是马口人,见我问起荷月,她说马口有很多家做荷月的手工作坊,独胡家是老字号,味道最好。她说,过年去外婆家走亲戚,荷月是最珍贵的礼物。外孙来了,外婆赶紧起身,从瓷坛里拿两个荷月,开水冲泡,加红糖,软软的,糯糯的,吃了永不忘。
她说她有个表哥,在外地工作,过年回马口,别的菜先不尝,必是要家人赶紧泡两个荷月给他解馋。如果有热豆浆,泡起来更佳。
荷月,用上等的面粉和成面团,陈皮、桂花、青梅、桔饼、糖类等精心制成馅料,再成型烘烤。烘烤的过程中,下锅,翻面到起锅,火候和技巧的掌握很重要。
这道点心经开水冲泡后,如同层层叠叠的荷花瓣,又像一轮皎洁的明月。起初它叫“白饼子”,作为贡品上奉皇宫,皇上品尝后,赞叹不已,得知白饼子产于汈汊湖之畔,便赋予它“荷塘月色”之境,赐名“荷月”。
走到胡家荷月店门前时,有点儿讶异。我以为一个老字号的食品店,虽然不会如过去那般有烫金的招牌号。但眼前的简陋,是我未曾料到的。
一间低矮的普通民房,门口竖一个招揽顾客的灯箱。老字号的韵味,在时间的流逝中没有源远流长,而是在淡然消褪。
走进去,不仅卖荷月,还有其它点心。三四个中年妇女在案板上忙碌,满屋荷月,有包装好的,有散装的。我原本准备拿包装好的一袋,后想起自己吃,买散装实惠。
我是这么想,想着实惠些,却无意中吃到了刚刚出炉的荷月。
有点失落,荷月的形状远没有名字叫的那么好看。柿饼大一个,烤制的过程使中间微微凸起,有些似斗笠的样子。色泽和形状并无特别之处,也或者说毫不起眼。
咬一口,热热软软酥酥,不太甜,也不太腻。有大家风范,老字号的味道依然在。
想起若干年前吃过的一次老婆饼,从外地带回,尔后一直怀念那味道。后来又吃过很多地方的老婆饼,都不是那个味。一口咬住荷月,顿然找到了心中留存的那个最好吃的老婆饼味道。
当然,荷月多好啊!老婆饼,太俗气。荷月,还让人想起月饼。但是,它却比月饼好吃。好吃,在它的简单所营造的一年四季都可享用的本味。在它不甜不腻,不软不硬。
有些替这食物可惜,好听的名字,好吃的味道,形成了地方特色,却没有走远。再一想,也不可惜。它就是平凡的,朴素的,属于地方人的味道,地方人的眷爱。
早晨,特地拿出一个荷月,放在碗里,加红糖,开水冲下去。定睛地看,没有如传说那般,有层层叠叠的荷花瓣。
我不是吃着这种食物长大,也没有如小敏说的那般,是过年的滋味,乡愁的情怀。但还是觉得好,酥香,绵甜,和奶奶儿时泡制的京果茶一样,有浓浓的家的味道。
作者简介
陈艳萍,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