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回故乡 摆端阳

回故乡 摆端阳

文 / 心然

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民间古老的

传统节日—端午节。

儿时,我们把端午节叫做摆端阳。

端阳,是很古老的叫法。五是阳数,五通午,五月就是干支历午月。午月里第一个五日,称端阳。

我的故乡,初五,是小端阳。十五,是大端阳,我们过大端阳。

这个就有趣了,是江汉平原上的独特规矩。听老人们说,五月初五时节,田地里正割麦种稻,忙得没有时间过节。而这个节日,又非常重要,遂推到十五来过。

说摆端阳,其实很形象。这天,小街上的孩子们穿着新衣的胸前多了样东西。奶奶用纳鞋底的索子编个鸭蛋络子,里面装一个咸鸭蛋,也或是煮鸡蛋,挂在孩子胸前。孩子兴奋极了,走着,跳着,摆着。等哪一时高兴过头,掏出来,吃了它。

给孙子挂好蛋络子后,奶奶们开始张罗雄黄酒。这是过端午节的重点。端午节过后,进入暑热季,猛阳和暴雨交替,邪气重毒性大,孩子容易生病长疮。把买来的雄黄粉末和白酒调兑后,蘸了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寓意驱邪解毒。也洒些房间角落,保家人暑天清吉平安。

二奶奶皮肤不好, 俗语说,疼好忍,痒难耐 。这天,她必是采回一大筐艾草,挂一把门前,再用它煮满满一锅水,仔仔细细从头到脚清洗,期望借着大自然的魔力,身体上的痒症能自行消失。

鱼米之乡,糯米年年有,过端阳节,为何却不吃粽子?

老人们说,以前是吃的,后来慢慢不吃了。糯米金贵,留着酿米酒喝。

这天,出嫁的女儿必是回家送茶。送茶,并不是送茶叶,而是酒肉副食之类。

我们不仅把送节礼叫作送茶,连喝白开水,也说喝茶。送来的副食,不是芝麻绿豆糕,而是一种叫作哈馓的油炸食物。

定了亲的男女,摆端阳这天,男方一定得上门送茶。茶分主茶和副茶。主茶是给准岳父岳母的,八斤肉,八斤鱼,外加哈馓。副茶是给女方家的哥嫂和叔伯亲戚们,每家两斤肉一瓶洒,外加一斤哈馓。

话说有户人家,女孩如花似玉,勤劳朴实,却说不上对象。原因就是她家有八个哥哥,外加叔伯亲戚,一共四十八家。送不起这个“茶”,也就没人敢上门说亲。


哈馓,是现如今到处有卖的叫做馓子的食物。那时可不像现在,只端午节前后几天有,排着队买,仿佛是特意为送丈母娘而准备的。实在没钱的,也可以背面粉和菜油去换。

叫“哈馓”,大约是那一根根盘着的样子像虾子的脚细细弯弯。虾,我的故乡人读哈。不,也不一定。那半圆的散散的样子,像奶奶摇的蒲扇,说不定也是取“扇”的读音,而叫它哈馓的。

小街上,程妈妈炸油糍粑,端阳前后这几天,她会突击炸几天哈馓,小儿子站在旁边帮忙。他一边做事,一边盯着妈妈的手。哈馓是面粉搓成的,有的地方太粗,不好看,把它折断,吃了。有的地方太细,不均匀,把它折断,吃了。也或者有鼓泡,更不好看,弄断吃了它。其他孩子围着,羡慕,只怨自己的妈妈,不会炸哈馓。


我们家没有出嫁的女儿和待嫁的大姑娘,也就没有人送酒送肉送哈馓。每到过节这天,奶奶会在集市上称一把哈馓来应景。哈馓除了直接拿着嚼外,还有别的吃法:用肉汤泡,丝瓜鸡蛋汤泡。

我吃了虾馓,觉得家里不热闹,没感觉自己在过节,兴冲冲地往秋妈妈家去。爱姐姐要和新女婿回娘家送茶,秋妈妈正在和面粉。

过端午节不时兴包粽子,却要蒸粑子。蒸粑子的面粉,是新收的麦子。写到这里,想起十五过端阳的原因,想必也是为了等面粉。谁知道呢?

家里蒸粑子,秋妈妈会提前几天酿好米酒,一是蒸粑子发酵用,二是煮成清水米酒喝。 小麦粉磨成面粉后制作 ,为什么不说馒头呢?对,馒头,是北方人的叫法。我的故乡,就叫粑。


端午节的餐桌,除了粑子,还必得有一蒸屉肉上桌。

蒸肉和扣肉不同。扣肉是办红白喜事时的一道压轴菜。而蒸肉,是家里偶尔改善生活,也或者重要的亲戚登门,再就是过年节时,家里必有的一道菜,且是随蒸笼格子一起端上桌。

凭肉票才能买肉的时代,难得吃一顿肉的年代,猪肉大抵不会掺在菜里炒,而是最大化地利用它,让它特别显,那就是蒸。

爱姐姐两口子踏进家门,秋爸爸接下女婿手里一挂挂用草绳子系好的坐臀肉。

天气热,秋妈妈赶紧将猪肉洗净切片,加盐和酱油,胡椒和味精拌匀,腌制后再加米粉和好。这米粉,不是现在的蒸肉粉,而是早稻米磨碎的纯米粉。

两斤肉,等了那么久的一大家人,是不够吃的。肉有油气,不能让它漏在锅里浪费,蒸笼格子里,得铺上厚厚的底菜。

底菜,各种各样。藕,芋头和红薯可以,茼蒿,白菜和萝卜可以,干豆丝泡软垫在里面也可以,倘若有年关时买的菱米,放在肉下蒸融,那最是暖老温贫。

眼下这个季节,很多蔬菜不是收获时,秋妈妈泡好干豆丝备用。用豆丝做底子,可以少煮些饭。

粑子捏好,摆在铺着南瓜叶的蒸笼里。拌好的肉,一块块摆在豆丝上面。大火灶,大铁锅,堆叠得高高的。长辫子的爱姐姐坐在灶口,火光印红了她的脸庞。她一边往灶膛里递草把,一边和妈妈说着体己话。

糯米酒发酵做出来的粑子,松松软软 ,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味,还泛着微微的苦。这苦,不是真的苦,而是酒的余韵。

端午前后,田野里自然生长的鳝鱼最多最美味。这天的饭桌上,很多人家会有一道泡篜鳝鱼。

鳝鱼剖净后蒸熟,端出来浇上黄霜霜的热菜油,鳝鱼皮“吱吱”作响,满身满皮小泡泡,一股股浓浓的熟鳝香被激发出来,混成特有的泡鳝香。这个味儿,无法形容,是故乡走出去的游子永远的乡愁。

蒸笼屉子端出来,摆在桌上,满屋肉香弥漫,卧着的猫狗连忙起身,翘着尾巴张望。暗处的老鼠,睁着眼睛蠢蠢欲动。


下午,爱姐姐和丈夫该回家了,他们必不能空手。妈妈唤秋秋去河里采几片大荷叶,荷叶里包着粑子,给他们带回去,做接物,送给婆家人品尝。

那几天的孩子,最开心。摆了端阳,吃了蒸肉,上学路上,拿一把哈馓,或一个粑子,边走边嚼,滋味百般好,记忆万年长。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再没有回老家过端午节,听说现在,大家也初五过节,也包粽子……

作者简介:

心然,原名陈艳萍,现居武汉,自由职业。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作者:陈艳萍)